如果你只读How to Do Great Work译文,可能会错过的观念
近期,How to Do Great Work 很火,译文也有很多版本。如果你读的是译文,会不会担心译者理解有误,可能会让你错过什么呢?
这篇将作为译文的辅助理解文章,不论你读的是哪个版本的译文,应该都能有所收获。
顺带一提,GPT在这方面其实很能帮助我们,不是让它翻译,而是让它理解某个字词或类比。
不过现在,由我暂时担任这个“GPT”。
其实头两段就是重击了:
如果你收集了各领域“干大事”的技巧列表,他们的交集是什么?……但我很好奇交集的形状……它确实有特定的形状,而它不仅仅是一个标着“努力”的点。
“交集”是数学术语,而“交集的形状”又是什么鬼?技巧哪来的形状、“努力”怎么是个点,这翻译用的是机翻吗?
如果你看得懂原文:
If you collected lists of techniques for doing great work in a lot of different fields, what would the intersection look like? ... But I was also curious about the shape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one thing this exercise shows is that it does have a definite shape; it's not just a point labeled "work hard."
原文真的是在说“形状”,不是三维空间的形状。打个比方,“她变成他的形状了”。
~~言归正传,~~而是作者认为,知识就是一个高维空间中,技巧集合算是知识的一部分,当然能在其中有形状,原文的努力这个“点”确实是在表达这个高维空间中的点。
也许可以翻译成“人话”:
如果你收集了各领域“干大事”的技巧列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但我很好奇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确实存在,但它不是“努力”就能描述的。
然而,这不是 Paul Graham 的风格——虽然用词很简单,但会冷不丁地冒出“高维”概念与神奇类比,而且会用很多副词去精确表述自己的观念。有时甚至就像“他好像真的想教会我”这个梗的场景。
考虑到译文阅读体验,副词可以删掉一些,但如果错过“高维”概念与神奇类比,那就非常可惜了,这是原作者表达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还有哪些这样神奇的地方,而这些,也是译文常常出问题的地方。
原文出现过两次分形。复杂系统的一个术语。分形的雏形跟量英国海岸线长度有关——不同的人量海岸线,长度居然能相差百倍。比如,看图:
就算是用十米为单位来量,跟一米为单位来量,所得的海岸线长度,也是一米量的长得多。
你越仔细看海岸线,就会发现它越复杂。分形的特性就是这个,而知识也有这样的特性。
无限复杂、但是在各个尺度上都表现出相似性的结构
讲到这里,你就有能力理解:
知识按分形方式拓展
Knowledge expands fractally
而第二个分形,你应该也能推导出意思:
大奖是发现一个新的分形芽
The big prize is to discover a new fractal bud.
“芽”跟先前说的“高维”形状有关,意思就是发现一块知识的新大陆。
如果你玩竞技游戏,那么应该常常听到“逆风局”。中文对“逆风”的理解几乎都与逆境、困难相关,抱着这样的理解,你可能就读不懂这段了:
在每一个阶段,做看起来最有趣的事情,并给未来留出最好的选项。我称这种方法为“保持逆风”。
At each stage do whatever seems most interesting and gives you the best options for the future. I call this approach "staying upwind."
到底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类比——飞机是要逆风飞的,这样升力就最大,保持逆风就意味着保持最大升力。这里就不放物理公式了,理解作者意思、体会作者风格就好。
我翻译的第一个版本意译为“顺势而为”。
当你需要重做时,受现状偏见和懒惰的联合影响,你会反对重做。
when there's something you need to redo, status quo bias and laziness will combine to keep you in denial about it.
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是指人们倾向于事物、习惯等不变,如果不可避免地改变,也会尽可能少改变。与损失厌恶等心理效应相关。
原文没有直接提到“启动效应”这个词,但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值得重点提一下。
Paul的原文重点说了通过“骗自己”来启动。早上不想开始工作,就骗自己“我就看看做到哪了”;开始一个新项目,骗自己“看起来也没那么难”。
如果你有打游戏的朋友,那么应该懂“我就打一把”这个梗,一把后面是一把又一把;还有一些游戏想方设法让玩家天天上线,哪怕只有“签到”,都会有相当多签到玩家不止做了签到。
基于现状偏见,人体想维持的是不变。启动的困难,跟停止的困难是一样的。你要找个理由骗自己“启动”,也要找个理由骗自己“停下”。
于是,这里提出反方向的建议:不要骗自己说“我就打一把”、“打一把就十分钟”、“赢一把就下线”。或许可以说,“我先读十分钟书,还想玩的话再玩”。
Paul是YC这个创业孵化器的创始人,对软件相关的知识太熟了。
第17节有这一段:
不要试图在任何一个版本中塞入太多新的东西。对于第一版(太晚出发)和第二版(第二个系统效应)的这种做法有专门的名词,但这些都只是这个原则的实例。
Don't try to cram too much new stuff into any one version. There are names for doing this with the first version (taking too long to ship) and the second (the second system effect)
第一版对应的专有名词:
太晚出发("Taking too long to ship")是一个常用于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开发人员花费过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项目或产品的发布。这可能是由于开发人员试图将太多的功能或改进纳入同一版本,或者由于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导致的不断修改和优化。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项目延期、资源浪费、以及失去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机会。
第二版对应的专有名词:
第二个系统效应("The second system effect")用来描述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一个团队,在设计出第一个成功的系统后,往往会在设计第二个系统时,试图纳入所有他们在第一个系统中没能实现的所有特性和功能。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过于乐观,对于实际的工作量和复杂性估计不足,从而导致第二个系统过于复杂,难以管理,甚至最后的失败。来自弗雷德·布鲁克斯的著作《人月神话》
再举一个例子,hacking
(第二十节最后一段)
学校对你做的最坏的事情,也许是训练你“骇入”考试的高分技巧
But perhaps the worst thing schools do to you is train you to win by hacking the test.
hacking原本是黑客做的事情,比如“黑一个网站”、“下载别人的数据库”、“改教务系统的成绩”。回到考试的hacking,举几个例子吧,三短一长选最长,参差不齐就选 C;背题型;背作文模版等。
角磨机(grinder)通常用来磨削或切割硬材料,比如金属。磨的时候会飞出的火花,作者类比为新想法。嗯……很强力的想法,毕竟“不能控制自己”。
原创的思考者会关注任何事物并产生新的想法,就像角磨机抛出火花一样。他们不能控制自己。
Original thinkers throw off new ideas about whatever they focus on, like an angle grinder throwing off sparks. They can't help it.
为灵感角磨机提供了更多可以磨的表面
it gives the angle grinder more surface area to work on
第十七节开头两段,线头(thread)。找一件旧衣服,拉一下线头,会发现越来越长,有的针织毛衣甚至会被这样拉成一片毛巾。作者用线头类比小问题或小需求,他建议你同时拉动很多这样的线头,也就是让你由很多小事做起、同时做起。
其他如真空的类比,应该算是常识,不用解释,大概。
希望你能体会到paul的风格,对他的原文有更深的理解。呃,不过这里paul浓度貌似太高了。
为什么写了这篇文章?有不止一个人说我翻译得像机翻,有个人所谓的理由,还是头两段“交集的形状”翻译得很机械。
唉,如果再来一次,可能不翻译了——想对过去的我说,关键是理解啊,笨蛋。
PS:这篇文章没有丝毫批评别人翻译的意思,也没说自己翻译得多好,也不保证全对,不保证穷尽所有神奇类比——一口气写完的免费文章,不要有太大期待。